我们常常听老一辈的人说:半夜千万不能照镜子。但当我们询问时,他们却故作神秘: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留下一头雾水的我们在原地发愣。我在网上则听人调侃说:“那是因为晚上铜镜太黑看不清!”那究竟是何原因呢?

镜子在古时远超梳妆之用,常被视作连通阴阳两界的神秘门户。道家言,镜有灵,可映三界;释家经藏,镜影仿若尘世虚幻的具象。夜半阴气盛,尘世与黄泉的界限趋近虚无,镜中那端,是否会有游离的精魂趁虚而入,窥探人间?这般联想,在笃信鬼神的时代里,如一场无声的瘟疫,蔓延在街巷屋舍,让午夜镜前成为无人敢涉足的“险地”。

在古人想来,夜半子时,万籁俱寂,世界仿若被墨色的帷幔严严实实裹住。此时,一盏孤灯在幽暗中摇曳,微光颤颤巍巍地舔舐着四周。若有人于这般死寂里,不经意间踱步至镜前,昏黄灯光下,镜中人的面容竟似被一层阴霾笼罩,熟悉的眉眼恍惚间扭曲、模糊,隐隐透着股陌生的寒意。眼眸深处,仿若藏着另一个世界的暗芒,幽幽地凝视着现世之人,叫人心底“咯噔”一声,寒意直蹿脊梁。

在历史的典故里也有记载。据《搜神记》所载,有一书生,夜半苦读,烛火明灭间,偶望镜中,竟见一古代女子,罗裙飘飘,面容哀怨,自称乃前朝宫娥,幽怨难消,夜夜于镜中徘徊,盼寻往昔记忆。书生受惊,大病一场,此后,邻里间便视子夜照镜为不祥之举。又闻唐朝宫廷轶事,有妃嫔于深宵对镜梳妆,欲博君宠,却见镜光一闪,映出一张惨白扭曲、满含诅咒的面容,吓得昏厥倒地,众人皆言邪祟附体。此后,后宫之中,夜半镜匣紧锁,无人敢犯。
蒲松龄笔下,书生夜读,烛火忽闪,镜中魅影翩跹,引出一段人鬼恩仇,爱恨缠绵;洛夫的诗行间,镜子仿若“死亡的窥视孔”,子夜映照出灵魂的荒芜与惊惶,诗意与恐惧共舞。
种种传说,宛如暗夜里闪烁的磷火,让“半夜切勿照镜子”的禁忌,从民俗的琐碎私语,跃升为叩问人性、敬畏未知的深邃文化符码,代代相传。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有学者则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层面结合中医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子时,人体阳气仿若残烛,渐趋微弱,阴气恰似潮水,汹涌漫涨,本就被疲惫拖曳得沉重不堪的身心,在这昏昏沉沉之际变得格外敏锐、易碎。大脑紧绷的弦,稍有扰动,便极易惊起幻念的涟漪。镜子,这平日供人正衣冠、观容貌的器物,此刻却化身“心魔”的狡黠同谋。它刻板地倒映现实,却在暗影憧憧、意识混沌的关口,将视网膜捕捉的光影恶意扭曲、肆意放大,让人产生了恐惧的“心魔”。

此习俗也让我们明白面对未知事物时,要永远保持一颗敬畏的心。
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这些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让它们成为指引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