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一章里,我曾提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八音盒”节目播放的古典音乐小品对我的启蒙作用。我知道了数学王国以外,还有如此美妙的世界,那是我最早的灵性启蒙。刚好那段时间,我与西子湖畔的D小姐开始了通信。她的字迹娟秀,字里行间透露出美术女生的浪漫情调。她还擅长跳民族舞,曾在大学舞台上表演独舞。通信起始于1983年春天,终结于1985年冬天。一个来回快则十天半月,慢则一两个月,成为我那三年的精神依托。
D小姐有一副古典美的脸蛋,她是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的八一级同学。D小姐的父亲来自湖州,在杭州报社里担任美术编辑,业余喜欢南宋史和杭州地方史。多年以后,在浙江卫视制作的七集纪录片《南宋》里,我们曾一同出境解说。D小姐的母亲是小学美术老师,正是宁波的一次火车误点,让我与她母亲在杭州城站相识。
D小姐的父母原本是美院附中的同学,却在她出生不久劳燕分飞,她跟着母亲改嫁。因此,D小姐与我一样从小缺乏父爱。在她的推荐之下,我从校图书馆借阅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是1954年至1966年6月间,翻译家、评论家傅雷先生和夫人写给两个儿子——未来的钢琴家傅聪和中学老师傅敏的家信集。
《傅雷家书》
这部家书主要有四个内容:讨论艺术、激发思想、训练文笔、树立榜样。除了生活琐事,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我买到的是1981年三联首版的《傅雷家书》,由傅敏编选,268页,定价0.95元。收录傅雷家书127封,夫人朱梅馥一封。封面是戴眼镜的傅雷侧面素描和一支鹅毛笔,由浙江余姚人、作家、出版家楼适夷作序。
傅雷出生于江苏南汇县傅家宅(现浦东新区航头镇),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遂取名傅雷。四岁那年父亲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十八岁考入私立的持志大学,校名取自朱熹的读书法“居敬持志”,意为持之以恒、专心致志。该校曾培养出国际大法官倪征燠等杰出校友,遗憾的是只办了十九年。抗战胜利后一度作为暨南大学校舍,1949年以后改建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大学)。
傅雷与朱梅馥
傅雷在持志读了两年后,留学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受罗曼·罗兰的影响喜欢音乐。三年后,他回国任教于上海美专,教授美术史和法文。次年,他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婚后生有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傅聪,三子傅敏。1958年,傅雷在第N次批斗后被上海作协宣布递补为“右派”①;“文革”爆发那年,在红卫兵没玩没了的抄家和凌辱后,傅雷夫妇在江苏路家中服毒自缢身亡。
傅聪
傅雷翻译了许多法国作家的作品,包括丹纳的《艺术哲学》。“文革”后《傅雷译文集》出版时洋洋洒洒,共十五卷。既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老头》、《夏培上校》、《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也有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但最引起我共鸣的,要数罗曼·罗兰的四卷本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
在我和D小姐的通信中,至少有提到《艺术哲学》和《约翰·克里斯多夫》。1983年暑假前夕,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套《约翰·克里斯多夫》,并把它带回了黄岩家中。那是1957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版的,傅雷翻译。四部共1700多页,总定价4.30元。
近年来,这部小说的中文版本激增,比如袁俊生、汪秀华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韩沪麟版(译林出版社,2011)、许渊冲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可是说实话,小说新译本不像重拍一部电影,后者仍有较大的可看性,甚至也不如诗歌新译本,译诗更具有可比较性。
那年夏天,我与D小姐无缘见面,《约翰·克里斯多夫》给了我巨大的安慰。之所以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这部小说,与书中有许多警句不无关系,还有一些纯粹是译文句子漂亮,从中我摘录出几十句(段),抄录在杂记本上,占据了满满六页。多数记下卷号和页码,有些则没有。这其中,尤以爱情方面居多,有些只是情人的絮语,可能是那时我自己情窦初开的原因吧。
幸福是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3-443)
一个人爱,就因为他爱着,用不着多大理由。
女人早晚必有些心地善良的时间,只要你耐心等待。(3-376)
圆满的爱情消磨你的意志,不圆满的爱情伤害你的心。(3-432)
他看不见她的眼睛,只感觉到她的目光。(4-89)
一个伟大的人比别人更接近于儿童,更需要拿自己托付给一个女人,把额角安放在她温柔的手掌中,枕在她膝上……(4-140)
凡是一个女人需要爱人家,需要被人家爱的那种独占的欲望,只能以自己的孩子为对象的时候,母性往往会发展过度,成为病态。(1-192)
初期的爱情只需要极少的养料,只消能彼此见到,走过的时候轻轻碰一下,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幻想的力量,创造出她的爱情,一点儿极无聊的小事就能使她销魂荡魄。将来她因为逐渐得到了满足而逐渐变得苛求的时候,终于把欲望的对象完全占有了以后,可没有这种境界了。(1-269)
说话,亲吻,偎抱,都可以淡忘;但两颗灵魂一朝在过眼烟云的世态中遇到了,认识了以后,那感觉是永久不会消失的。(2-72)
我将再来,我的亲爱的人儿,我将再来……(2-94)
你是我的,我才成为整个的我……(2-114)
心旷神怡的恬静,莫名其妙的欢乐。(2-120)
在爱情中间,往往是性格比较弱的一个给的多,并非性格强的那个爱得不够,而是因为他强,所以非多拿一些不可。(4-229)
真正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得多爱得少的,他是把自己整个儿给他所爱的人的。(4-258)
心中苦闷的人最怕这黄昏落日的时光。(4-293)
两颗相爱的心灵自有一种神秘的交流:彼此都吸收了对方最优秀的部分,为的是用自己的爱把这个部分加以培养,再把得之于对方的还给对方。(4-330)
另外一些句子,则是关于人生和艺术,青春和友情,其中一小部分是作者借用其它人的。例如,德国作家歌德、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龙沙、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拉丁诗人丹朗斯、德国政治家俾斯麦。这些句子沁人心脾,我也把它们录在后面。
一册美妙的书是一桩秘密,只应当在静寂的心头细细体会。(2-54)
苏格拉底建造屋舍,人谓太小,苏格拉底回答:“只要它能容纳真正的朋友就行了。”(卷七序)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起,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让其余的心灵加速它们的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3-171)
要是一个人,听了乐器的美妙的和弦,或是听了温柔的歌声,而不知道欣赏,不知道感动,不会从头到脚的震颤,不会心旷神怡,不会超脱自我,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不正的,丑恶的,堕落的……(龙沙;3-213)
碰巧的机会自会找到能够利用它的人。(3-221)
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3-333)
倘使艺术没有一桩职业维持它的平衡,没有一种紧张的实际生活作它的依傍,没有日常任务给它刺激,不需要争取它的面包,那么艺术就会丧失它最精锐的力量和现实性。它将成为奢侈的花,而不再是人间的苦难的神圣的果子。(3-340)
人生并不可悲,它不过有些可悲的时间。(3-341)
音乐,虽然大家认为是普遍的语言,究竟不是普遍的:应当要拿文学来做一张弓,才能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3-368)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3-374)
有一等人是始终要奋斗的,除非到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莫扎特;4-173)
我是人,只要与人类有关的,我都感兴趣。(丹朗斯;4-213)
你心里不同意的时候,永远不会离开你的朋友。(4-236)
世界上原来没有一件东西没用的,便是最下贱的人在悲剧中间也有他们的角色。(4-241)
真正的苦恼在心灵深处刻下了一道很深的沟槽,它似乎毫无动静,熟睡了,实际上却继续在腐蚀灵魂。(巴尔扎克;4-100)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悲伤使人格外敏感。
人家以为爱是最不由自主的,其实敬重更不由自主。(俾斯麦;4-367)
倘若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与心胸,那么活着有什么用?(卷四序)
大众把崇高伟大当作游戏。要是他们看到看崇高伟大的真正面目,那就连望一望的勇气也没有了。(歌德,2-77)
多年以后,我漫游到南半球的阿根廷,发现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安东尼·波契亚,他的著作《遗忘的声音》里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句子,被译成各种语言,我也从西班牙语译了一百多句,收在《美洲译诗文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此乃后话。只是不知道,比罗曼·罗兰小二十岁的波契亚是否受到了后者的影响。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中部勃艮第的小镇克拉姆西,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十五岁全家迁入巴黎,后来他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取得了中学教师职位的资格,并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此后他多次去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黎巴嫩等地旅行,在罗马攻读艺术史。回国后在母校和巴黎大学任教,并创立了罗曼·罗兰家纺品牌。
罗曼·罗兰
1892年,罗曼·罗兰与一位出身名流的犹太小姐结了婚,交际花与穷书生的结合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罗曼·罗兰连续发表了七部戏剧,成为小有名气的剧作家。九年后,他的婚姻触了礁,创作遂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长篇巨制《约翰·克里斯多夫》。1904年,该书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杂志上,随后其他各章陆续出版,直到1912年才出齐②。
这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据说主人公的许多事迹都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但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例如第三部341页有这样的描写:
在共同生活的最初几年里中,生活的和谐非常脆弱,往往只需要两个爱人之中有一个有些轻微的转变,就会把一切都毁掉。而遇到财产或环境突然有大的变化的时候,情形就更危险。必须是极坚强的人或是极洒脱的人才抗拒得了。
前苏联发行的罗曼·罗兰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
与此同时,罗曼·罗兰也为了给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立传,写成了多部名人传。我不知道发现《约翰·克里斯多夫》对我后来成为诗人和随笔作家起到多大作用,但如果先读到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或他的自传、传记,则我完全有可能对分析哲学或其他哲学感兴趣。那样的话,我可能难以同时从事纯文学的写作。
66岁的罗素
罗素出身贵族,祖父做过英国首相,但他又从小父母双亡。他是数学家出身,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来成为大哲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结过四次婚,活到了九十九岁高龄。《西方的智慧》不仅阐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还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爱因斯坦曾说过,阅读罗素的著作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之一。让我们看看新近出版的《罗素传:孤独的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第二章《剑桥》描写了三一学院数学本科生罗素的生活。在大学前两年,他广交朋友、发展友谊。这些朋友都是主动找上门来的,因为他入学时的主考官、数学家兼哲学家怀特海非常欣赏他,经常建议别的学生与他攀谈。
罗素发现,他的学业并不十分符合他的情趣。上大学之前,他很愿意接触数学,解难题、学技巧、求答案。但进大学之后,他渴望某种更为深奥的东西。他对数学的兴趣一直受到这一渴望的激励:数学可以提供确定的知识,首先是数学范畴之内,他希望利用这个基础,在其上构筑自然科学,然后构筑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这是罗素的梦想,他的理发师悖论③在数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那时在德国,比如哈雷、耶拿或哥廷根,学者们开始尝试用更严格的逻辑证明来取代“直觉式”证明,从而在更可靠的基础上构筑数学学科。遗憾的是,那时潮流尚未波及英国,剑桥的数学优等生考试仍像牛顿时代一样,强调数学在物理学方面的应用,而优等生前十名是留校的前提。于是,数学科目被弄成一套需要耍小聪明的花招,学生借此累积分数,这一切让罗素觉得恶心。
与此同时,尽管罗素对数学仍抱有强烈兴趣,但是当他与数学同行打交道时,少有那种自在的感觉,觉得他们的知识面过去狭窄,行为举止缺少人文修养。在剑桥的数学导师中,他唯一表示尊敬的是怀特海。后者比他年长十一,堪称维多利亚时代学者和绅士的完美典型④。如此说来,罗素比17世纪的数学家兼哲学家帕斯卡尔幸运,这位法国人在《思想录》里写道,“我曾经长时期从事抽象科学的研究,而在这方面所能联系到的人数之少使我失望。”
那时在剑桥,给本科生开设的数学讲座很少。为了准备优等考试,多数同学聘请私人教练。罗素在评价三一学院一位数学导师时指出,“他曾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学生,但是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俗不可耐。”罗素认为,应该让学生参加并通过基础课程的考试,不通过就不能继续学业,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罗素自己最后获得优等生第七名,“现在他终于可以抬起头来,注意周围的世界了。”
注释:
① 1958年,上海市委领导柯庆施欲将傅雷划为“右派”,作协书记周而复认为“可划可不划”,恰好周扬到上海也持相同态度,柯庆施只得同意。但随后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
② 1915年,因为“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在描绘各种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和战争的原因,瑞典文学院过了一年多才通知到他。
③19世纪下半叶,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建立了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1903年,罗素提出了悖论,其等价形式是:一位理发师称,他只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那么他到底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
④怀特海(1861-1947),英国哲学家。父亲是中学校长,爱好古典文学和竞技体育,曾任板球队和足球队队长。他长期在剑桥、伦敦担任数学讲师和教授,退休后立刻被哈佛大学聘为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