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常,古人如何感怀人生?

发表时间:2024-10-11 09:20:12

古往今来的人,都有一个绕不过的命题,生死,喜生厌死,

人生之路上,这是一个迟早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

古人面对生死,同样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例如汉文帝就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从诗词中,也能看出古人面对生死无常所诠释出的人生感怀。

《拟挽歌辞三首》

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既然有生,自然有死,或许昨日尚在人世,今朝就行于幽冥了。

纵使亲朋心中悲戚,算是做到了生荣死哀,但等到千秋万岁之后,这一生的荣辱又有谁知晓呢?还不如惋惜在世之日,不得畅快饮酒。

说到隐士,那么就绕不开陶渊明其人,正所谓“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面对生死,陶渊明同样达观,他深知世人都逃不了埋没黄土的结局,纵使贤达亦不能免,所以,有生之时纵酒高歌,莫要辜负大好韶华,坦然迎接临终即可。

《薤露》

佚名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佚名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薤叶上的露水,一下子就被晒干了,但到了第二天,露水依旧会滴落,而人呢?一旦死去,何曾归来?

不论是贤明还是愚钝,都要魂归泰山,不得稍有延缓。

据说,《薤露》和《蒿里》本是送葬的哀歌,汉武帝时的李延年将其分为了二曲。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考虑死亡之前,更需珍重的,乃是我们有生的岁月。

不论愿或不愿,老病死都是我们人生中绕不过去的事物。正因如此,才要懂得珍惜眼前的光阴。

《驱车上东门》

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人生就像是客居于旅舍,不像金石一般能长存,何苦要寻仙问道,求取长生之药,不妨痛饮美酒,珍惜眼前。

死亡,乃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已不知名姓,但其态度,颇值得玩味,不像许多好道之人,寄希望于炼丹求药以得不死,而是把目光投注于当下。

我们都是在朝着暮年靠拢,所以,才要好好对待有限的岁月。

《青青陵上柏》

佚名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相较于天地的广阔,我们就好像是匆匆远行,惊鸿一现的过客。

纵使衣锦食肉,入目荣华,可一想到,随着自己埋没黄土,这一切都不复有,难免意冷心灰。

《生年不满百》

佚名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人生不过百年,好些人却好似怀着千年的忧虑。既然苦闷于时光短暂,为何不秉烛夜游,把晚上的时光利用起来呢?

相关推荐

New

热门文章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