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我的自然百宝箱”已上线,召集自然科学“寻宝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发表时间:2025-03-26 05:54:39

“这段时间,市民可以多多观察身边,比如有一种蝴蝶叫‘黄尖襟粉蝶’,只有每年的春天才能见到它们的踪影。”“上海蝴蝶监测”项目专家、大城小虫工作室负责人宋晓彬告诉记者,希望能借助更多公众的力量,去了解上海蝴蝶的分布点位。

刷新“上海昆虫家谱”、 标记“蝴蝶分布地图”、寻觅“赤腹松鼠”、记录崇明东滩湿地鸟类……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3月22日正式启动2025年度主题“自然共生”系列活动。市民可通过微信搜索“听见万物”小程序,完成注册并选择参与项目,持续参与年度项目的志愿者将有机会获得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认证的志愿服务时长,以及项目组颁发的年度优秀公众科学家证书等。

记者从活动上获悉,本年度活动在之前的项目基础上,又新增了两项新的公众科学项目——城市赤腹松鼠调查和崇明东滩鸟类调查,并对官方数据小程序进行了更新,与此前的项目“上海昆虫家谱”更新、“上海蝴蝶监测”、“动物路杀调查”一起形成五大项目,共同开启科研数据的采集。

“今年我们还引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盟图片搜索引擎’,植物园的物种数据接口开放给上海,公众通过上传图片,就能够通过AI学习识别出来,增加探寻的趣味性。”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负责人余一鸣表示。

春天正是观察蝴蝶的好时节,有些品种只有这个季节才能观察到,比如此前介绍的黄尖襟粉蝶,夏天化蛹后,一年里就再也见不到了。“对蝴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些地方原生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健康情况,这都是我们这一项目开展的生态意义。”宋晓彬表示。

在树上跳跃奔跑的小松鼠一直颇受市民喜爱,但上海究竟有多少种松鼠,他们又集中分布在哪里呢?

今年,“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就新增了“城市赤腹松鼠调查”。

“赤腹松鼠调查”项目专家、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授 刘群秀表示,上海城市里分布的松鼠大部分都是赤腹松鼠,科学家前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松鼠的日常活动范围等,但上海究竟有多少赤腹松鼠始终无法确定。“希望发动‘公民科学家’,让公众都参与进来,效率要比我们的团队高得多,松鼠生存状态如何与我们生活质量环境息息相关,在寻找的过程中,公众也能进一步探讨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据悉,即日起,市民可通过微信搜索“听见万物”小程序,完成注册并选择参与项目。此次项目方还优化“听见万物”小程序的AI物种识别、数据可视化及排名机制,该平台现有注册用户4万人,累计收集数据2.4万余份,已成为长三角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的枢纽。”

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指导,上海自然博物馆主办,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上海市昆虫学会特别支持,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大城小虫工作室等12家机构联合发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