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 ”让渔业“乘风破浪 ”

发表时间:2025-03-26 12:28:40

  在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中,渔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劳动力短缺、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气候变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水产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山大学水产技术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渔业规模化健康养殖大会上,参会专家表示,推广生态养殖和智慧农业有望推动渔业向绿色、高效方向迈进,助力中国渔业更上一层楼。

健康养殖助力可持续发展

  2023年我国渔业总产值达15957亿元,总产量7116万吨,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均贡献突出。“要助力渔业可持续发展,健康养殖是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指出,当前池塘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重要模式,依然面临劳动强度大、受自然环境制约严重等诸多挑战,因此,向智慧化、机械化方向升级刻不容缓。以合方鲫2号为例,其适用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实现生态养殖的同时,还能有效减控镉,既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销售环节在渔业产业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合方鲫凭借其肉质鲜美、生长迅速等优势,在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渔业产业链仍面临诸多挑战,以草鱼加工产品为例,其难以长时间保存的问题,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刘少军呼吁产业链各环节从业者紧密合作,充分兼顾养殖、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的实际需求,打破专业隔阂,构建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确保产品从养殖端到销售端能够高效、顺畅地流通,以此提升整个渔业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不仅是鱼类产品,健康养殖对其他水产品也至关重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何建国介绍,生物防控技术可以在降低对虾白斑综合征发病率的同时提高产量,也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如斑节对虾—青蟹—草鱼混养模式,在2022年亩产430斤青蟹、170斤斑节对虾,年产值超过5万元/亩;中国明对虾—虾虎鱼混养模式,将亩产从30斤提升至230斤。

“良种良养”有利降本提质增效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中国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刘少军介绍了其团队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远缘杂交等手段进行育种的成果。合方鲫的培育是一大亮点,团队运用大杂交品系技术,聚合多种鱼类优势,经过多步法成功创制新种质。“合方鲫不仅肉质鲜美,营养成分更是优势显著,相比原始亲本,新种质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DHA、高呈味氨基酸、低水分、低碳水化合物的特点,且合方鲫2号和合方鲫3号的肌间刺数目少于其他鲫鱼,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刘少军说道。

  我国主养10种虾蟹,总产量超过700万吨,2023年占水产养殖的12%,产值约四分之一。“近年来,工厂化养殖和小棚养殖都面临了部分困境。产业需推行‘良种良养’模式,以此实现高效养殖,提升产业质量与效益。”何建国团队在分子聚合育种技术上的突破,通过挖掘抗病信号通路、筛选关键分子等手段,培育出抗病能力显著提升的新品种,在珠三角和北方地区的养殖示范中效果良好。

  何建国介绍,要实现凡纳滨对虾产业的降本提质增效,首先要继续研究生长快、抗病强的良种,保障良种供给,满足未来350万吨的需求。饲料高效利用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的目标是减少30万吨进口鱼粉的使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通过高效配合饲料技术与自动投喂技术,低鱼粉凡纳滨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或高品质饲料得以研发应用,鱼粉用量从25%—30%下降到3%,饲料成本每吨降低1500元。病害防控同样不容忽视,产业的目标是减少病害危害,缓解氨氮、亚硝酸盐、高低盐度等环境胁迫的影响。“凡纳滨对虾高效养殖计划(涵盖良种、病害防控、饲料、设施养殖等多方面)预计将使养殖成本下降约6元/千克,按照未来350万吨的产量计算,可节约成本180亿元。同时,养殖面积有望减少1倍,养殖产量增加约1倍。”

先进科技推进渔业现代化

  “要以先进的技术应对产业的弱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朱明介绍,目前水产养殖行业存在生产方式粗放、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环保压力大、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规模化程度低以及保鲜加工薄弱等突出问题。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发展,产值规模在2020年达到了1.2万亿元。其中淡水养殖占比约为60%,即72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水产养殖行业产值规模将突破1.8万亿元,淡水养殖占比将提高到65%,即1.17万亿元。水产养殖能够实现以最少的粮食消耗生产更加优质的动物蛋白,对于帮助国人端好“绿饭碗”和“金饭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进步、替代饲料原料开发和精准投喂技术进步,水产养殖的饵料系数和粮食消耗将会进一步降低。

  “智慧渔业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增加渔民收入。”朱明介绍,我国智慧渔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智慧养殖、渔业物联网、水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智能养殖系统可以实现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提高养殖效益;渔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渔船的动态监控和货物的质量追溯,保障水产品的安全。

  朱明建议,水产养殖未来转型思路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以“高质高效”为目标,以“机器替代人力、电脑替代人脑”为路径,通过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同步推进机械化、设施化、智慧化、智能化。促进主导品种更加普及、特色品种更加优质、养殖过程更加精准、设施装备更加智能、经营管理更加智慧、市场消费更加畅通、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彰显。着力构建“生产高质高效、环境绿色生态、产品安全放心、消费方便健康”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保障优质动物蛋白和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水产养殖向智慧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广东诚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阳会军介绍,池塘养殖作为我国主体养殖模式,目前面临着水体污染、食品安全、市场价格波动、机械化程度低、产业协同度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的发展。他预测,未来,水产养殖将以100—300亩规模的家庭养殖为主体单元,养殖户年均收入有望稳定达到20万—30万元。专业的生产性服务公司将全方位介入,为养殖户提供从种苗供应、养殖技术指导,到饲料配送、病害防控等一站式服务。从上游的养殖设备制造、水产饲料研发生产,到中游的养殖环节,再到下游的水产品加工、销售及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紧密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发展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的同时,用科技为产业赋能,加强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在社会化服务支撑下实现适度规模养殖。

(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