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鲨消费

蓝鲨导读:大国新博弈
作者 | 王硕
编辑 | 卢旭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生物制造”与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并列定义为“未来产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生物革命:创新改变了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报告预测,“生物学创新应用”在未来10-20年可能对全球产生每年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
“生物制造”的重要性已经从技术竞赛上升至战略博弈,意义不亚于“芯片产业”。
作为一家以食品消费为主,投资与运营双驱型的合伙人企业,草根知本以“产业+科技+资本”持续赋能企业发展,十分重视「生物制造」与「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对消费产业的底层推动作用。
今年年初,由草根知本主办的第六届“草根知本合伙人之夜”在成都举办,上百名来自食品消费、生物制造、AI智能等新消费领域新锐企业创始人、投资人、前沿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消费破“卷”出新之路,吸引了超过110万+人次在线观看。
其中,生物制造产业牵头单位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寅教授,以及打破进口菌种对我国发酵乳制品行业长达30年垄断的一然生物联合创始人齐世华,在活动中分享关于生物制造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应用实践案例、技术突围及产业投资要点等话题,值得关注。

生物制造“争夺战”
1、让看似不可能成为可能
不少人好奇,生物制造到底是啥?工业尾气“变身”鱼饲料;“地沟油”“变”为飞机燃料;秸秆“变”成了薄膜……让这一切看似不可能成为可能的,都是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能够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生物制造”被认为有可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制造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的关键底层技术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等迅猛发展,成本持续下降,对DNA、RNA、蛋白质和细胞表型的设计与改造能力已得到显著提升,这些进步驱动合成生物制造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利用工程化手段构建微生物工厂,以生产所需的产品。
2、重新定义生产方式
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研究人员、投资方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投入,其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在医药、化工、农业、食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生物制造”为什么备受关注?
因为生物制造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比如说有很多东西,只能通过生物来生产,像是抗体,用于疾病治疗,目前只能通过细胞培养,难度“并不亚于制造0.1nm的芯片”。
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寅教授在分享中表示,“生物制造列入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两个转变:
第一,它能改变物质生产的方式,之前的油脂、蛋白质等主要是通过农业种植的方式提取出来,现在能通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来制造。
第二,它能改变物质生产的路径,以石油化工、煤炭工业为基础的化学化工将转变为生物制造的过程。
李寅进一步指出,“工业革命200年以来的化工行业,逐步在未来40年被生物制造取代”。
比如,科学家通过改造酵母细胞,生产青蒿素、大麻素、紫杉醇、胡萝卜素、人参皂苷等,这类化合物价值较高,并且在食品、日化、医疗等领域广泛使用。
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一下子多了不少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带来的将是不亚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首席科学家 李寅教授)
3、科技新博弈
生物制造行业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要潜力领域,正逐步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科技博弈的又一个重心。
以中国为例,我国拥有全球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拥有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的发酵工业,如果搭乘生物制造的东风,将会解决食品材料研发、工艺技艺改进等方面的问题,解决食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困扰。
然而,从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上看,我国生物制造领域仍有较大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提升空间。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4%,低于美国(11%)、欧洲(6.2%)。比如我国核心菌种专利拥有数量只有2%-4%;而生物制造的关键——酶制剂、乳酸菌剂,80%以上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供给能力,成为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制约。
生物制造已经成为科技博弈的新议题,世界各国也纷纷将生物制造纳入重点战略发展领域。
我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这场竞赛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国产替代,更是通过生物制造重新定义“中国智造”的内涵。

“从实验室到市场”,如何打赢这场战争?
1、以需求为导向
在生物制造领域,“技术成功≠商业成功”。
一般认为,生物制造企业发展要经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0-1”)阶段、中试量产(“1-10”)阶段、大规模量产(“10-100”)阶段。
但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制造初创公司往往面临“规模-成本悖论”(初创企业缺乏规模优势,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而资金短缺又只能被迫小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生物制造能否迎来“规模爆发”,取决于下游用户的需求。
比如,在生物制造等技术的推动下,益生菌行业增长迅速,益生菌行业的应用场景也由乳业进一步得到拓展。
如今,中国的消费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的心智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然生物联合创始人齐世华在分享中举例,“60岁以上的老人,更多地开始思考养生、健康、营养、长寿……所以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消费需求,去研发相应的产品。”
一然生物联合创始人齐世华强调“对于消费企业而言,如何保证企业的发展呢?口感和口味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60岁以上老人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真功能’和‘真营养’的产品。”
基于对消费人群的精准洞察,一然生物充分发挥自身在益生菌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实力,借助基因组学、菌群分析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益生菌解决方案。
比如为老年人消费群体打造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功能的专属产品;为儿童青少年定制富含多种有益菌、有助于肠道消化和营养吸收的益生菌制品;为职场白领设计能够缓解压力、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特色益生菌,均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和认可。
2、坚持长期主义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制造产能不断攀升,不可避免地形成内卷之势。对此,一然生物联合创始人齐世华表示,“必须要打磨真功夫,学习工匠精神,沉下心来,好好打磨自己的产品,让产品自己说话。”

(一然生物联合创始人 齐世华)
以一然生物为例,在国外长期垄断了“酸奶芯片技术”——乳酸菌生产技术的情况下,经过长达六年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之后,在2013年打破了酸奶芯片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中国菌诞生了。
一位国际益生菌专家表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肠道菌群有较大差异。即使是都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肠道菌群也存在较大差异,这背后既有遗传背景的因素,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一然生物过去10多年专注于打造中国菌全产业链技术,先后从内蒙、西藏、云南等全国30多个无污染地区持续采菌,建成了拥有3000余株优秀菌株的资源库,从源头上就确保了菌株资源的纯正,才能生产出真正适合国人肠胃的中国菌。
时至今日,一然生物不仅是中国乳企的供应商,在消费者市场也取得了领先地位,短短三年时间,一然益生菌已经引爆了30000+药房,连续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以上,顾客复购率极高,成为全国多家连锁药房增速最快的保健品项。

构建产业生态闭环,引领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依托生物制造技术,食品、医药、大宗商品、化学品等产业将逐步摆脱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依赖,能够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乃至供应链安全。
在国家明确将生物制造列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配套政策正逐渐发力,投资机构和相关企业也接连涌入生物制造的浪潮中。
1、以投资驱动创新,构建生物制造产业高地
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寅教授在分享中表示,国投集团充分发挥国资在产业培育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投资带动或创新驱动生物制造产业布局。
一方面,国投集团通过6支规模达到了2000亿以上基金(即“四创聚海”,创新、创意、创业、创合和聚力和海峡),加速科创企业孵化。
另一方面,国投集团成立了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其核心特点是集合研发、投资、生产功能,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此外,国投集团还依托中科院天津所、高校资源及政策优势,打造产业高地,形成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并与上市生物制造巨头华恒生物等解决规模化生产等问题。
2、推动益生菌产业迈向新高度
而作为一家专注于益生菌、乳酸菌科研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然生物依靠全端产业链等诸多优势持续引领行业发展。以益生菌为核心,一然生物布局了大健康、大食品、大农业三大产业板块。
在益生菌生产方面,一然生物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乳酸菌自动化生产线。在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上,乳化包埋技术、液氮滴冻技术、360度热辐射冷冻干燥技术、全自动配料发酵培养系统等各项生产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一然生物通过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已建成“益生菌功能研究与应用技术河北省工程实验室”、“石家庄市微生态益生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联合百余名科研专家开启跨界合作,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力顶尖的江南大学合作,共同建立“益生菌联合实验室”。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新希望草根知本集团昇望基金战略入股一然生物,实现了益生菌与饲料端、养殖端、乳品产业领军企业的强强联合。此前,一然生物的部分菌种已运用在新希望乳业的酸奶、营养健康品等产品上,用品质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未来,双方将基于菌种的科研创新与产业化布局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小结
据麦肯锡McKinsey发布的报告《The Bio Revolution》,通过细胞工厂(如微生物发酵)生产化学品、材料,替代石油化工路径,预计到2030年可覆盖全球60%以上的化学品生产。从基因编辑工具到生物反应器设备,再到下游应用(如人造肉),将催生万亿级产业集群。
在生物制造这场“持久战”中,中国正凭借顶层支持和政策引导,逐步构建起“技术-产业-市场”的闭环。
如今,生物制造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解决生物制造领域的技术瓶颈;同时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磨砺技术和产品,推动行业进步,用科技为人类谋福祉。
以“磨”为主题,草根知本合伙人之夜潜心打造“连接创造价值”的平台,汇聚行业内优秀企业,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科技驱动创新和生态协同,为生物制造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推动中国消费产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