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什么?怎么上?广东“人工智能课”已安排上!

发表时间:2025-04-10 15:3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文/图

人工智能教育“广东方案”已重磅推出,这门人工智能课到底上什么,怎么上?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和深圳市盐田区山海学校校长王树宏纷纷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指出,此次发布的《课程纲要》以国家文件要求为依据,明确广东省人工智能课程提高师生四个核心素养。这四个素养不仅涵盖技术应用能力,还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机共生理念、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广东省中小学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小学的体验与认识、到初中的理解与应用,到高中的设计与创造,逐步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广东为何率先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指出,中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工智能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关乎个人未来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人工智能素养目标能定位学生应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和态度,为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如果没有明确的素养框架,AI教育易沦为“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忽视核心思维与伦理培养,忽略AI时代完整人格的培养。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刘子韬认为,框架涵盖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四大维度,覆盖从技术认知到伦理责任的完整素养链。例如:人智观念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机关系,避免技术依赖或盲目否定;社会责任强调数据安全、伦理规范和技术向善,培养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智能思维,突出学生基于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分析与架构,进而在人智协作中解决问题、增强认知、实现人智共同成长,阐释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思维内核;伦理责任,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应用中保护数据安全、遵守伦理规范、践行技术向善的责任意识,彰显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价值定位。

“一年级小朋友创立的编程整理小游戏、二年级小朋友设计的游戏墙变成现实,我想这种成就感的意义远比考试分数更持久。”深圳市盐田区山海学校校长王树宏在谈及人工智能教育的评价上提出了“三不”“三看”原则,即:不唯分数、不考试、不搞排名,看成长过程、看实践创新、看社会价值。

作为推进广东教育数字化的生动缩影,深圳市盐田区山海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上有自己的“山海经”。王树宏在会上分享了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场景”。

首先是学段适配,分层突破。小学阶段重在启蒙,点燃兴趣,每学年通过6~10个课时的AI科普活动,互动游戏,融入科学、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感知AI在生活中的应用。初中阶段强化能力提升与创新实战,在7~8年级开设必修模块,每两周1课时,侧重AI基础原理与工具使用,提升学生的AI运用能力。

其次是打破边界,跨学科融合。王树宏说,“AI绝不是孤岛,不是技术的简单嫁接”,而是要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创造力。在日常学科教学场景中,可以在育学、探学、创学等环节中用AI选择性地赋能。每学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月,让学生连续地沉浸式地深度思考、协作探究、设计创新,这时AI可以集中使用、连续安排。比如,在数学课上用算法优化垃圾分类路径,在劳动课上组装智能灌溉系统,在历史课上用大数据分析文明演变规律,真正实现做中学、创中学。

最后是弹性教学延展场景。该校采用5:3:2模式,即50%基础教学,30%跨学科项目实践,20%科技研学。王树宏说,“我们的学生会走进盐田周边的华大基因实验室等场景沉浸式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赛道。比如,去年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开发的中英文电子打卡地图,就是用AI来解决我们周边世界中真实的社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