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4月12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级会计审计学院成立仪式暨会计审计专业学位博士培养创新论坛举行。《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该学院聚焦服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和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两大重点任务,加快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革命驱动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向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意味着,教育内容也需更新,如编程、数据分析、AI伦理等新兴领域知识需要重视。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课程设计上,上海财经大学高级会计审计学院在推动基础课程与行业实践双向融合的同时,深度融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课程,并积极打造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田野调研、企业访学、案例研发、海外游学等方式,融合课程、项目、竞赛于一体,促进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跨领域创新能力、跨部门领导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
上海财经大学高级会计审计学院院长陈信元表示,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挑战,站在学校获批全国首批会计专业博士学位点这一新的起点,学院将以“探究创值规律,培植业界英才,传播商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特色,打造扎根中国的世界一流会计审计教育高地,培育高端会计审计人才,为解决中国会计审计重大现实问题,赋能产业实践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方红星发表题为“识势察变,逐异图新——关于会计博士项目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他强调会计专博项目定位要聚焦提升“重大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竞争与生态共建,高校要打破学科壁垒,深化校企协同,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教育新使命,探索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记者注意到,金融机构也将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比如,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会同智能投研技术联盟(ITL),以上海市重点领域(金融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为指引,执行协会2025年工作计划“重视国际资产管理人才对标,参与上海资产管理业复合型专才培育”任务,集聚行业及社会资源、发挥跨业优势,与会员单位共同培育“人工智能+资产管理”(AIAM) 复合型紧缺人才。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告诉记者,高校可将AI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如开设AI相关课程、在传统课程中增加AI应用模块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升他们的AI素养和教学水平,引进具有AI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适应AI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AI技术,避免滥用和误用。同时,高校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保障数据的存储、传输和使用安全。
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仍需提升,高端人才供给仍显不足”。《“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亦强调“审计工作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较突出”。
上海财经大学高级会计审计学院的成立,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端会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所谓高端会计审计人才,指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跨领域创新能力、跨部门领导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会计审计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能够很好服务数智时代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端财经人才。其核心能力是战略分析能力、数智融合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强调在现实经济金融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陆正飞强调,面对环境不确定性,在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应当引导他们弱化历史趋势分析思维,强化未来关联分析思维,重点关注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空间及政策适应性。
注册会计师是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在资本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会计师要按照准则要求、风险导向来进行把关,积极转换思维模式和理念,提高专业水平,严守职业道德,面对利益的过程中,要坚持底线与独立性,绝不能沦为造假者的帮凶和放风者。同时,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以风险为导向的文化理念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伙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朱建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