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港口建设质量水平

发表时间:2025-04-17 07:15:00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6席。当前,我国港口发展前景向好。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深水化、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港口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例如,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3.8亿吨,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位;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最高纪录;山东省提出“推动港口与临港工业、城市服务功能深度耦合”,引导日照港形成临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型生态。交通运输部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国际枢纽海港10万吨级及以上集装箱、散货码头和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基本建成智能感知网。建设和改造一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干散货码头。全面提升港口主要作业单证电子化率。加快内河电子航道图建设,基本实现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航道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全面提升内河高等级航道公共信息服务智慧化水平。

在港口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核心港口群承载压力与内河港口功能弱化并存,清洁能源应用与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等,尤需多措并举化解难题。

强化枢纽功能。构建多层次港口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布局打造枢纽集散效应,依托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核心枢纽,增强全球航线网络密度,深化海陆双向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货物吞吐量规模优势,深度嵌入全球大宗商品价值链,形成兼具流量控制与定价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枢。提升内河联运效能,以长江黄金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为载体,构建专业化码头集群与联运网络,系统性破解传统多式联运效率瓶颈。以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唐山港、湛江港等聚焦铁矿砂、LNG等特色货类,解决同质竞争的问题。

深化数智转型。构建敏捷性基础设施,聚焦数字孪生与区块链单证技术突破,推动全自动化码头设备调度与风险预警体系智能化重构。深度优化能耗管理曲线,显著降低船舶作业碳足迹,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打造互联性数据生态,依托跨区域港口大数据中心构建全域协同平台,打通海关、物流与金融系统数据孤岛,形成电子单证互认与通关流程标准化体系。在智慧口岸建设方面,通过流程再造缩短通关周期,为跨境贸易提供确定性服务保障。引领前沿性规则创新,设立数字化专项基金,培育自动驾驶集卡、高精度导航等场景标杆,同步主导国际自动化码头技术标准制定。

创新治理机制。突破外资准入限制,拓展规则对接维度,对标RCEP框架,建立港口作业时限与收费标准互认机制,深度融入区域贸易便利化框架。强化港航和海事的信息互换和监管互动,加强与海关、国检、边检等部门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合作。完善信用考评制度,建立“互联网+”信用监管模式。开展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国际交流,推动我国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开展智慧港口国际对标评估,统筹做好与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双泉 郑嘉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