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户外红外相机数据时,惊喜发现了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马鹿的身影,这是保护区首次捕捉记录到马鹿在野外活动的影像。

视频记录的时间是去年10月下旬,视频中一只雄性成年马鹿对保护区架设的红外相机产生了好奇,打量一会儿后靠近嗅闻,鹿角不小心还蹭到相机外壳发出声音。从背景声中,还能听见其他马鹿的叫声。
资料显示,马鹿是群居动物,集群生活。与其他鹿种类似,尤其是山区的马鹿,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选择生境的各种要素中,隐蔽条件、水源和食物的丰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标。

不仅是马鹿,工作人员还在后续数据整理中发现了在保护区内已消失三十多年的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赤狐的身影。这些发现让从事生态保护20年的巡护员龚叶勇激动不已:“能在同一区域拍到这两种‘稀客’,说明我们的青山绿水真的活过来了!”

在海拔2301米的银杏湾,红外影像记录下一只毛色火红的赤狐正在林间觅食。而在更高处的葱滩,镜头里另一只赤狐踏着积雪悄然走过。这种曾在九寨沟随处可见的动物,因早年森林砍伐和盗猎,自上世纪80年代起再未现踪迹。保护区技术员对比历史资料时手都在发抖:“它们消失时我还没出生,今天终于能向老师傅们交作业了!”
据了解,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3年,占地1.6万公顷,这里生活着川金丝猴、大熊猫、四川羚牛、林麝等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蓝马鸡、红腹角雉、黑熊、岩羊、中华鬣羚等3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另外还有高等植物182科617属1618种。其中,保护区以川金丝猴最具代表性,目前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种群数量为1600余只,是国内目前川金丝猴种群数量最大、密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保护区。
近年来,九寨沟紧抓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反盗猎、反滥伐、反毁林”“清风”等专项行动。通过完善科研监测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持续实施宣传教育等工作,使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川金丝猴等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天然林覆盖率稳步提升,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