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我国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施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苏州积极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坚持生态系统修复。据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最新发布数据,长江苏州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长江鱼类资源呈现恢复向好趋势,长江苏州段生态环境迎来质的变化。

铁黄沙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长江生物多样性恢复向好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长江苏州段的江面上,波光粼粼中,一群刀鲚银光闪烁,倏忽游过。
自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苏州段的水生态正悄然发生着喜人变化。曾经因过度捕捞而几近绝迹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如今重新游回人们的视野。

白鹭捕食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这是鲻鱼,这是鮰鱼。这个厉害了,这是白鹭在捕食银鱼,你看,多漂亮!”生态环保摄影师、长江常阴沙段生态保护义务监督员王永祥对“江鲜”如数家珍,特别是近两年,他多次捕捉到了“微笑天使”江豚的身影。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哺乳动物,也是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关键的指示性物种。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栖息地缩小等原因,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航道治理、保护区建立、十年禁渔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施行,长江江苏段水生态质量持续向好。
据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2022年,长江干流苏州段3个点位共监测到底栖动物15种,着生藻类52种,分别较2018年提高了9种和31种。2022年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29,处于较丰富水平,较2018年增加了1.16;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为3.04,处于丰富水平,较2018年增加了1.67。2021年长江干流苏州段检出以草鱼、青鱼为主的鱼类共57种,长江江豚亦有检出。整体来看,近年来长江干流苏州段水生生物状况有较显著好转。监测数据显示,长江苏州段江豚的平均观测头数,从过去的1.3头涨至2023年的3.08头。
水质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长江苏州段干流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27个主要支流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沿岸生态湿地内,芦苇摇曳,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郁郁葱葱,为鱼虾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场和庇护所。
每一尾鱼苗都要“放得对”
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放流闸门打开,一条条属于长江的鱼儿,欢快地向母亲河奔去,自在游弋。近日,苏州首个长江公益放流站(常熟)落地长江苏州段,当天,近6万尾濒危鱼类“游”入长江。

濒危鱼类放流长江 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供图
自2016年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2020年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苏州社会各界对长江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高度关注,参与增殖放流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哪些鱼能放流进长江?濒危鱼类又该如何放流?让每一尾鱼苗都“放得对、活得好”,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焦点。
以常熟长江段为例,近年来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监测显示,相比2022年,2023年长江常熟段土著鱼类物种数增加4种;鱼类平均资源丰度增加9.4%;鱼类体长均值和体重均值变幅分别为1.1%和6.3%。但是在放流活动中如果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选用外来入侵物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增殖放流是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长江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十分必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飞华说,我国江河湖泊众多,生境类型复杂多样,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尤其长江流域,更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库,维系着众多珍稀特有物种和重要水生经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王飞华认为,社会各界在放流过程中应选择长江历史分布的土著鱼类物种,严禁投放选育种、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确保苗种质量,选择活性好,体型健康的苗种,同时,选择合适的放流区域,避免污染水体和主航道,建议采取滑倒进行放流,避免直接倾倒,减少机械损伤。此外,规模性增殖放流应提前向当地县级渔业主管部门报告增殖放流的种类、数量、规格、时间和地点等事项,接受监督检查。
长江“十年禁渔”给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带来了契机,但是珍稀、濒危鱼类靠自然恢复很困难,科学实施增殖放流是恢复其野外种群的有效手段。王飞华说,胭脂鱼、长吻鮠、中华鲟是适合放流长江的珍稀鱼类。当然,无论是放流胭脂鱼、长吻鮠还是中华鲟,都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放流活动能够达到保护和恢复长江珍稀濒危鱼类物种的目的,同时避免对长江水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据悉,常熟市公益放流站由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熟市尚蓝绿色环保俱乐部联合承接,是长江流域建立的重要放流站之一。放流站负责人姚振新介绍,公益放流站项目将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放生的理念,搭建社会各界科学放流的参与平台,实施科普类、实践类、宣讲类、文创类四大活动,促进长江珍稀濒危鱼类恢复,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站点计划未来四年在昆承湖、南湖、尚湖、望虞河等水域增设公益放流点,逐步构建多点布局的公益放流网络,扩大公益放流活动的覆盖范围。
长江苏州段生态修复进入新阶段
碧波荡漾处,飞鸟翔集;芦苇摇曳间,江豚戏水。近年来,苏州市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以铁黄沙、张家港湾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为示范,打造出一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长江风景线。
铁黄沙是常熟市境内长江滩地上的一个洲岛,如今已蜕变为长江“绿洲”。通过系统实施退圩还江、湿地修复等工程,这里不仅恢复了自然滩涂,更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候鸟“加油站”。去年11月,常熟长江沿岸铁黄沙生态岛监测到灰背鸥,这是苏州地区首次发现该物种;与此同时,还监测到纵纹腹小鸮,这也是铁黄沙的新朋友。今年春季,观测人员还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此筑巢繁殖。

张家港湾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全长12公里的“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大弯。昔日的码头、堆场被拆除后,张家港投资37.6亿元开建生态提升工程,建成了3000亩滨江湿地公园,江堤内侧形成了一条"四季有花、移步换景"的绿色廊道。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鱼类资源明显提升,2023年监测人员在长江张家港段,共监测到12头江豚,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
“这些生态工程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长江系统性生态重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院长安树青认为,长江实施禁渔以来,不管从物种总数还是珍稀特有种,都可以看到长江苏州段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当前,长江生态修复应进入新的阶段,他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域系统一体化治理和新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科学规划沿江湿地、生态缓冲带和植被廊道,通过系统治理、科技赋能与社会共治,真正实现长江苏州段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让长江大保护“苏州样板”焕发勃勃生机。
据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苏州将持续推动长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长江、太湖、淀山湖-元荡水生态保护水平,重点加强通江河道治理力度。优化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健全水质监测一张网,补齐源头治理短板,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巩固提升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质效,确保长江干流高标准达到Ⅱ类。
新闻加点料
长江江豚
曾经是窄脊江豚的指名亚种,2018年4月11日被升级为独立物种。2023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2025年2月消息,长江流域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数量达1240余头。被列入濒危(EN)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胭脂鱼
亚口鱼科在亚洲大陆分布的唯一单型属、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胭脂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级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长江上游数量为多,其长江产卵场在上游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
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在中华鲟放流力度逐年加大的情况下,优化增殖放流策略,努力补充野生群体,对于丰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水生态环境也显得极为重要。
长吻鮠
长吻鮠是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放流长吻鮠的苗种供应单位应持有《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在放流前,要对长吻鮠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不携带病原体。放流时,要选择水质良好、溶氧充足、水流适宜的水域,以保证长吻鮠的存活。
(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文)
编辑: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