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针灸绝技“丹阳八卦针”:百年传承守护百姓健康

发表时间:2025-04-28 00:26:00

在金沙县中医医院国医堂诊室里,每天清晨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来自云南、四川、重庆甚至更远地区的患者早早候诊,其中不少人是辗转听闻“丹阳八卦针”的奇效,专程赶来求医……

“丹阳八卦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入金沙县县级名录、2024年入毕节市市级名录、2025年入贵州省省级名录。作为“丹阳八卦针”第五代传承人曾维友医生,幼承庭训,毕业于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余年,家族医学五代传承,自创电磁经络疗法,先后收徒29人。

一根银针解病痛:非遗技艺的临床魅力

曾维友医生手中的银针在晨光中闪烁,正为一位眉头紧锁的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这是他从医十余年来,日复一日守护百姓健康的缩影。

“您最近睡眠如何?疼痛发作时有没有恶心呕吐?”曾维友半蹲着与治疗床上的患者轻声交流,目光专注而温和。眼前的患者是来自重庆的李女士,被顽固性头痛折磨了三年,试过多种治疗方法仍反复发作,“听说这里的针灸不用扎很多针,效果还快,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她的语气里带着焦虑,却也藏着一丝期待。

曾维友仔细触诊患者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用手指精准丈量出八个方位的八卦穴位:“左为震、右为兑、前为离、后为坎……”这套传承自宋代全真遇仙派的“丹阳八卦针”,讲究“天人相应”,通过在头部、四肢选取36个核心穴位,以八卦方位对应人体经络,形成独特的全息治疗体系。消毒、进针、捻转,他的手法轻柔如行云流水,银针刺入百会穴旁的“乾位”时,角度与深度分毫不差,患者仅感轻微酸胀,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

“得气了,您现在有没有头顶发热的感觉?”曾维友一边观察患者反应,一边解释:“八卦针不是头痛医头,而是通过调理全身气血,让经络畅通。”留针30分钟,李女士起身活动,惊喜地发现缠绕多日的紧绷感明显减轻:“真没想到几根针就能见效,比吃止痛药还快!”

五代传承守初心:从民间秘术到非遗瑰宝

丹阳八卦针的传奇,要从光绪年间说起。师祖王承谟在《大生集成》中记载的“天星十二穴”针法,经五代人潜心钻研,形成了如今“取穴少、疗效稳、安全高”的特色。曾维友14岁便跟随外祖父彭振辉学习针灸,竹管里的银针、白酒浸泡的消毒棉球,是他对童年最深的记忆:“那时外公走村串户治病,走到哪儿针就扎到哪儿,乡亲们的腰痛、小儿惊风,往往几针就见效。”

与传统针灸不同,丹阳八卦针融合了道家“大小周天”理论,强调“全局调理”。曾维友展示着祖传的《针灸秘要》手稿,泛黄的纸页上,手绘的八卦穴位图与现代解剖学精准对应:“每个穴位都有‘天、地、人’三才深度,比如手部的‘艮位穴’,浅刺调气、中刺活血、深刺通络,全凭手感把控。”这种“口传心授”的技艺,让他在贵州中医药大学求学时便脱颖而出,毕业后放弃城市医院的邀约,回到家乡守护这门“指尖上的非遗”。

2023年,“丹阳八卦针”入选贵州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亮点。曾维友介绍,该疗法不仅对颈肩腰腿痛、面瘫等痛症立竿见影,还在妇科调经、小儿厌食、失眠焦虑等领域疗效显著:“去年有位西安的不孕症患者,结合八卦针调理三个月后成功受孕,她送来的锦旗现在还挂在诊室里。”

仁心仁术济四方:让传统医学照进现代生活

在诊室角落的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针灸器具:从彭振辉用过的铜柄银针,到曾维友改良的一次性无菌针具,见证着疗法的传承与创新。他将祖传的“外气导引术”与现代理疗结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时,银针配合低频电流刺激,能更快恢复肢体功能;针对亚健康人群,开发出“八卦针亚健康调理套餐”,让古老针法走进治未病领域。

“曾医生不仅扎针准,还特别会讲道理。”来自遵义的患者王先生指着墙上的“八卦经络图”说,“他告诉我头痛是因为‘肝阳上亢’,让我配合按揉太冲穴,回家后发作次数真的少了。”这种“治疗+科普”的模式,正是曾维友推广中医的用心之处——他相信,让患者理解病因病机,才能真正发挥传统医学的长效作用。

如今,曾维友的门诊量日均超过50人次,其中外地患者占比达40%。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失望,他常常加号到下午一点,却始终保持着问诊时的耐心:“记得外公临终前说,‘针下有活人,医者要存敬畏心’。每一根银针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守正创新传薪火:非遗技艺的时代使命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曾维友深知肩上的责任。除了日常门诊,他还肩负着整理祖辈医案、带徒传艺的任务。他说:“年轻人觉得这套理论有点‘玄’,我就用CT影像给他们讲解穴位与神经血管的关系,传统智慧和现代医学其实是相通的。”

在他看来,丹阳八卦针的价值不仅在于疗效,更在于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观”:“现代人压力大、作息乱,很多病都是‘经络堵了、阴阳失衡’。老祖宗的智慧,恰恰能解决这些‘现代病’。”他计划将祖传的《大生集成》白话译介,结合临床案例出版专著,让更多中医人了解这门技艺。

下午三点,最后一位患者治疗完毕,曾维友收拾着银针,目光落在诊室墙上的锦旗“妙手银针除病痛,非遗传承惠民生”。窗外,金沙县的白云山云雾缭绕,正如百年前师祖行医时的模样——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银针上承载的医者仁心与文化根脉。

当越来越多的“李女士”“王先生”带着希望而来、揣着安康而归,丹阳八卦针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着传统医学的传奇。这根小小的银针,既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守护文化基因的纽带。在曾维友们的坚守中,非遗技艺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更多人点亮生命的希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杏

通讯员 吴孟旭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