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原|赵晨 麻芳菲:扎实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见行见效

发表时间:2025-04-04 08:23:00

□赵晨麻芳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多次强调要部署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河南拥有24.46万个基层党组织、617.6万名党员,他们深植于乡村和社区,是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为落实好构建高效能治理体系的改革任务,河南要将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抓实抓细,充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效能治理的实战优势,全面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第一,着力筑强组织基石。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同步推进,通过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第二,着力优化服务体验。深入拓展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机制,用心服务党员、群众和企业,通过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运动圈”“15分钟养老圈”,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第三,提升基层治理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基层领导干部选拔培养、评价激励体系,注重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复员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人才,构建梯次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同时,充分用好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网格员这三支力量,形成治理合理;第四,着力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将党建工作成效与基层治理成果紧密挂钩。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治理机制,激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高效能治理,本质上是对治理体系的深刻革新。在基层机制创新方面,注重化繁为简,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划小治理单元,贴近群众需求。在农村,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治理方式由“为民办事”向“由民办事”的积极转变。在城市,以居民小区为治理单元,建立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小区事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二是优化机构设置,提升治理效能。突出基层治理的综合性和扁平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不再一味与县(区)部门一一对应,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大力推行“办+中心”机制,其中“办”作为管理机构,负责对接上级党政部门、承接交办事务并履行相应管理职能;“中心”作为服务平台,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办事服务,归并多类执法和服务事项,简化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办”与“中心”作为平行机构,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持续完善“一站式”服务模式,群众办事只需进一个门(窗),由相关部门内部自行协调衔接,无需群众多次往返奔波。

强化协同治理,放大基层治理乘数效应。实现高效能治理,并非政府单一之力所能及,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第一,强化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社会关怀、灾难应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志愿者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第二,促进资源协同整合。着力整合公共资源,打破行业、部门间的资源壁垒。一方面,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统筹调配,例如在医疗领域,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城乡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设备、专家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源积极投入基层治理,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基层治理需求的有机结合。此外,还通过搭建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加强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定期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议,打破部门间壁垒,确保信息实时共享、工作无缝对接。明确各部门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责边界,制定权责清单,避免职能交叉推诿。构建联合考核机制,将协同工作成效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以考核激励调动各部门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协同作战、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加快技术赋能,驱动基层治理新引擎。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技术赋能正成为塑造智慧治理新范式的强劲动力。在公共服务领域,需持续优化数字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一网通办”线上办事和“只进一门”线下办事改革,让民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针对乡村及偏远地区,要推动政府服务平台向农村基层延伸,并开发简洁易用的应用软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便捷优势,确保数字红利惠及城乡。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方面,应统筹优化现有信息化治理资源,包括政务服务热线、网格化平台等,实现一体化运行,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要充分发挥网格员优势,将日常巡查与热线工单紧密结合,提前发现并处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立体化基层治理体系。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和预警各领域情况,为决策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此外,要筑牢数智安全底线。政府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或完善数据安全与共享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监管,防止隐私数据泄露,维护基层治理中的数据安全和民众隐私权益。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