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乘舟逐梦向苍穹 再上九天揽星河

发表时间:2025-04-25 08:35:00

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这一刻,不仅承载着航天员的飞天梦想,更凝结了中国航天人半个世纪的奋斗与追求。恰逢东方红一号发射55周年与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历史与未来在苍穹之上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壮丽对话。从首颗人造卫星到空间站的建立,中国航天用5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蜕变,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精神史诗。

回望1970年的戈壁滩,那是一片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艰难岁月。在这片荒芜之地,中国航天人凭借着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演算出了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参数,将这颗重量仅173千克的卫星送入了太空。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一次飞跃。在那个国际航天舞台群星璀璨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如同暗夜中的执炬者,以“特别能吃苦”的毅力,在质疑与封锁中艰难前行,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天之路。

这条路上,长征系列火箭的百发百中,神舟飞船的载人飞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航天精神的最好诠释。在酒泉发射场,长征二号F火箭团队对10万余个零部件进行“毫米级”检测,这种极致的严谨背后,是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国家责任的深刻担当。王亚平在太空舱内展示水膜实验的优雅从容,是航天系统对数千种故障预案反复推演、精益求精的结果,更是“特别能战斗”作风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每一位航天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的奇迹,更是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魄力的集中展现。面对月背通信的“死亡地带”,工程师们没有退缩,而是创新设计出“鹊桥”中继星,用智慧之光架起了天地之间的通途。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技术实力,更铸就了民族的精神脊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的无限可能。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开启了中国的太空时代,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觉醒。当国际空间站合作的大门缓缓关闭时,中国航天人迎难而上,用十年的时间,在近地轨道上筑起了自己的“天宫”。这座百吨级的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见证,更是中国战略格局的彰显。我们不仅要做国际规则的遵循者,更要成为新秩序的塑造者,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深空探测的棋盘上,中国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落子布局。天问二号将实施小行星伴飞取样,嫦娥七号将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这种“特别能攻关”的魄力,源自对宇宙规律的敬畏和对探索的执着。中国航天正在基础研究领域突破认知边界,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创新清单,展现出大国的科技自信和担当。我们不仅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更要超越自我,创造属于中国的航天奇迹。

同时,中国航天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巴基斯坦航天员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开展微重力农业实验,这是中国航天作为大国重器的全球担当的体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中国航天用实践诠释着“和平利用太空”的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了大国的胸怀和担当。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精神的传承,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神舟二十号的乘组中,陈冬作为三探苍穹的老将,与首次出征的陈中瑞、王杰组成了“新老传承”的梯队。这种“传帮带”的机制,让航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之间薪火相传。青年团队主导完成空间站组装、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试验等重大任务,他们用创新活力为航天精神注入了时代基因,让航天事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当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阳光洒向大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腾空而起的火箭尾焰,更是一个民族用精神之火点燃的璀璨星河。这星河中,有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我们的梦想、追求和荣耀。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续写中国航天的精神华章,让航天精神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让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