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桥梁:以创新引领“丹徒制造”逐波江海

发表时间:2025-04-25 10:33:00

“我想用木棒搭一个拱桥!

我要搭铁路大桥!”

很多人的孩童年代

都做过用木棒搭桥的游戏

孩子们一起走进桥的世界

欣赏桥的风采,探索桥的奥秘

试想一下

将孩子们手中的小棒

换成一根根经过特殊处理的钢架(贝雷片)

用“积木式”拼搭的建造方式来造桥

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了解了装配式公路钢桥的建造原理

在丹徒区就有这么一个

倾心十余年致力于贝雷片和

装配式公路钢桥的专业生产企业——

江苏中海桥梁设备有限公司

从人工到智能:研发驱动未来

机械臂精准舞动,激光切割火花四溅

全自动焊接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拼接钢桥构件

这家扎根丹徒高新园的民营企业

仅用十余年便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标杆

成为国内装配式公路钢桥(贝雷桥)的领军者

“我们现在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基建、国防、

应急抢险等领域。

一座标准装配式公路钢桥,

从开始装配到完工只需要约2个小时。”

企业负责人周建波自豪地说道

仔细观察

这里每个预制好的贝雷片边缘处都有

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延伸部分

此外还有整齐排列的孔洞

这就是这些动辄几十吨、上百吨的装配式预制构件

现场拼装能够严丝合缝的奥秘所在

企业为这些预制构件的生产

配备了一整套自研的自动化生产线

全自动焊接机器人可以以毫米级精度

完成钢桥结构件的拼接

工人只需要负责监督和简单装配

目前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率已经能够达到80%

未来计划达到100%

为什么要追求全面自动化?

对中海桥梁来说

这是不得不选择的发展方向

过去

贝雷桥依赖人工焊接

数百个焊点质量参差不齐

培养一个优秀的焊工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生产的产品放在市场上

虽然相较国外企业价格低廉

但在质量和稳定性上仍有差距

这样的企业无法长久生存下去

“不能让中国制造被扣上质量低下的帽子。”

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海桥梁每年将10%以上的营收投入技术研发

年均研发投入超过1500万元

累计拥有29项实用专利、2项发明专利

在国内同行业内率先实现全自动焊接技术

一条生产线从16人缩减至3人

效率提升数倍,焊接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

焊缝通过超声波探伤严格检测

经过数年的努力

企业一跃成为为中交、中铁、中建

中水、中国港湾等超大型国企工程施工

提供配套服务的长期合格供应商

近年来中海桥梁的技术实力

也在国家级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

先后参与施工建设了润扬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朝天门大桥、苏通大桥、黄海大桥

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项目

2024年

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建设

其钢桥产品为这一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

提供关键支持

深中通道作为全球综合难度最高的跨海工程之一

汇聚了多项硬核技术

中海桥梁的智能化钢桥制造体系正是其中亮点

出海“破壁”:中国标准征战全球市场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的中海桥梁信心满满

近年来企业加大了外贸占比

计划在未来提升至50%

但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贝雷桥虽在全球广受欢迎,但标准尚未统一

在亚非拉地区

许多国家习惯沿用美标或欧标

对中国标准存有偏见

甚至一些国际项目直接要求使用欧美认证产品

这使得中海桥梁尽管技术领先

却常在招投标中受阻

“不能总让别人来指定规则,

要有信心让别的国家用上‘中标’”

为打破垄断

企业研发了性能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并同步申报中、美、欧三套标准认证的新型产品

其中包括跨度83米、荷载90吨的450型贝雷桥

产品价格是老牌竞争对手的3成

效率是对方的3倍

近年来

中海桥梁的产品

已出口至俄罗斯、加拿大、东南亚等

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面临标准垄断的挑战

中海桥梁仍以技术优势参与多项国际工程

如马尔代夫钢桥等

以“中国标准”

逐步建立起中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信赖之桥”

菲律宾卡马娜尼甘栈桥

中马友谊大桥

向新而生:传统产业的匠心筑梦

作为传统制造行业

从人工焊接到机器人流水线

从“跟跑国外”到定义“中国标准”

中海桥梁的蝶变之路

印证了传统制造业拥抱技术革命的无限可能

2022年,中海桥梁年产值仅3000万元

2024年突破1.5亿元,增长5倍

这一切的一切

都源于中海人秉持的根本信念

“我们做的是桥梁”

不论市场如何变化

质量与匠心始终是底线

秉持着这份初心

企业计划5-10年内

探索钢桥制造与新能源、智能化的融合

如结合动态传感技术提升桥梁安全性能

并探索钢桥与新能源、智能传感技术的融合

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能与环保标准

深化绿色制造实践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正如车间内智能焊枪的火花

这家企业正以创新为炬

照亮中国智造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之路!